杨氏风水学,杨氏风水命理

关于杨氏风水学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杨氏风水命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杨益的杨益风水实践

一、杨益的著作

据《人子须知》载有疑龙经、撼龙经、画筴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拨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九部。《天机会元》载有疑龙经、撼龙经、黄囊经、青囊经、穴法心镜、玉尺经、二十四倒杖七部。《宋史?艺文志》载,曾杨青囊经歌、正龙子经、天玉经三部。今考证,符合杨益风水术法的,可靠的著作是郭杨风水实践纲领,137字的《青囊奥语》。

其次,是郭杨风水实施细则《天玉经》原著。

再次,是步砂量水准绳《玉尺经》原著共为三部。(详见拙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

二、风水实践

杨益在石船山除授徒传术外,风水实践主要的是率其高徒曾文辿协助卢光稠扩建赣州城。《于都县志》(同治版)《武事志》载:“唐?光启元年(885)春,南唐卢光稠取虔州,自称刺史,以于都谭全播为谋主,是时王朝攻陷岭南,全播攻王朝取其虔州,天复中取其韶关,以光稠子延昌守之。天佑六年(梁开平三年)(909)秋,虔州刺史卢光稠以州附于淮南,遣使请命于梁,梁以为百胜将军防御使,七年(910)冬,防御使卢光稠殁,卢光稠立其子延昌。八年(911)冬,百胜军指挥使黎球杀卢延昌而代之。梁以球为防御使。球暴毙。牙将李彦图自立,谭全播称疾不出,彦图死,州人相率皆全播请之,全播乃起,遣使请命于梁,拜防御使。十五年(918)梁贞明四年,冬十一月,吴主杨谓将刘信拨虔州,仍以谭全播为右威卫将军,领百胜将军节度史。”

《赣南卢氏族谱?卢光稠传略》还载“卢光稠……治政三十多年,做出了许多丰功伟绩,首先将高琰创建的赣州土城墙,由一平方公里左右,扩建到三平方公里左右,为宋虔州军孔宗翰修砖石城奠定了基础。把唐代的旧街横街扩为六街,增修了阳街,斜街,剑街,长街,而且还修了拜将台,皇城(现尚存东墙,南墙,西墙部分墙体)。寿量寺原为光稠家庙,传说卢光稠因为身患疾病久医都不能见效,乃请来僧人道诚将其治愈,光稠欲送礼重谢,道诚推辞说:“得一袈裟地足矣”。于是光稠当即赠他的东宅花园为道诚建了一座寺庙,起名为“卢兴延寿”后改名“圣寿”。宋祥符年间(1008-1016)易名为“寿量寺”,元末毁于兵灾,明洪武(1368-1398)僧人荣安重修,大学士解缙为其题字“寿量寺中兴碑”。

据江西省赣州市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韩振飞在第二届中国赣州杨仙岭(杨筠松)风水文化与旅游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试论赣州城的风水》一文中称“唐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赣南宁都客家人卢光稠率众起义,占据了赣州城,卢光稠为实现他称王的大业,决定扩建赣州城。由于杨筠松掌握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于是他辅佐卢光稠担当起扩城的踏勘规划工作。

第一,拓展了城市规划

实施扩城工程后,赣州城的城区面积达到了312平方公里,可以满足卢光稠称王的城市功能需要。

第二,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

以北端衙前为起点,由北端衙门前的阳街,向南发展了约千米,直到今天赣州市的城市发展主轴,都是沿着这条向南的轴线发展的。

第三,对位于城市北端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衙署进行了重构。

为配合卢光稠称王的政治需要,重构了衙署,重构后的衙署,其内部的各项建筑功能设施,符合称王政治目的礼制要求,以致赣州的百姓将衙署称为“隍城”并延至今日。

第四,对城市街道进行了整体规划

在唐代衙署前面十字街的基础上,规划了六条城市主干道。唐代的十字街位于今建国路与西津路、章贡路相交之处。由衙署直通正南门称阳街。东西向的西津路和章贡路分别通向西津门和涌金门,称作横街。在城市拓展的基础上,杨筠松又规划建设了与东段古城将平行的长街(今赣江路)和剑街(今中山路和濂溪路),另外,还规划建设了阴街和斜街。杨筠松这位风水大师亦即当之无愧的规划大师对赣州城的规划建设完成之后,赣州的城市格局基本上已确定下来。”

《赣南卢氏族谱?卓公祖序》载:“……卓公葬于八都球田龙岗背,坳塘长冈尾,旗形酉山卯向。夫人曾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次子光稠葬于赣州东林寺面前(载五代《章贡志》),夫人祝文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附祖安坟。”

于都上脑《刘氏族谱?刘江东传略》载:“我脉祖宗江东……唐中和四年甲辰(884)二月初五日生,宋开宝五年(972)十一月殁……公与谭全播共为卢王参政,时杨筠松避乱至虔州,为卢光稠葬父于石人坝”。其中所述卢光稠父亲卢卓墓,一说葬石人坝,一说葬宁都八都龙岗背坳塘长冈尾,旗形酉山卯向,而其夫人曾氏,葬本里(宁都洛口乡麻田村)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很显然卢卓任赣州刺史,率其子光稠迁居上犹县双溪乡,卢阳村,卢卓亡故后葬在赣州西郊之石人坝,然后迁葬故里宁都洛口麻田村是符合事实的。其夫人曾氏“葬于本里韶潭盘龙形乙山辛向”。我于1998年勘察该墓,挂面上端书有“杨公仙绩”四字,水口缝针乙辰,右丁未水倒左,癸、艮、丙、丁诸峰环绕,扦辛山兼戌,坐乙亥火穴,水中冠带主应损官和失龆龄之男。丁未衰水主衰退。2007年勘察时挂面“杨公仙绩”四字由墨书改为石刻。水口甲卯,丙午、艮寅水朝堂,扦辛山兼戌与前同,并注:“清光绪14年5月29日重修,卢王母曾氏葬于此,又把卢王夫人也迁于此,碑刻“地肖龙马形”。迁葬卢王夫人文氏时,违背传统礼制,卢母右而卢王夫人在左侧。

上述二次勘察应以2007年勘察较为正确。但该墓经数次重修,兼之墓主布局(排列座次)不合礼制,显系非杨益所扦。

于都番岭《重修番岭始祖张公久墓志铭》“鼻祖公允公,盖汉留候之远裔,而番岭开基之始祖也,公揩儒人杨氏,聿来夫耕妇炊,吾家的绵爱自兹始,公生唐大中己卯(859年),殁于唐天成丙戌(926年)。儒人生于唐乾符甲午(874年),殁于唐天成己丑(929年)。三年(932年)同葬仙鹤形乾山巽向,相传此地为杨公筠松所卜……”

今考证,该墓水口缝针艮寅宫,庚戌龙入首,朝堂水有乙辰、巽巳、丁未三主流倒左。甲、卯、乙、坤、庚、辛、乾、壬诸峰环绕。挂面倒塌全被土掩埋,无法考其坐向,《墓志铭》所载乾山巽向,属大空亡,非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宜立戌山辰向兼乾巽。

江西乐平流坑《董氏族谱》载:“第一世,司徒合。仲子行仲五,以八世孙德元追赠司徒,葬长坑岭斗牛形,亥山巳向,配罗追赠豫章郡春人,葬枫山岭下黄蛇形巳山亥向,皆杨筠松所卜,事详名位表。

第二世司空祯。合长子,行四豪侠,自任丁时援壤义勇捍乡里,贼不敢犯,众感赖矣。以七世孙德元追赠司空。葬富原山金钗形壬亥向。配邓追赠南阳郡夫人,葬白龙塘飞鹅形巳丙向,杨曾二仙有箝记见舆地图,事详名位”。

今江西省乐安县牛日镇据流坑《司徒合公史略》载,流坑村是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即公历937-942年,与于都县番岭张公允墓建于932年以后的时期相近,都属杨益所卜,而两地相距约三百公里,决对不是串通伪撰的。可以证明杨益在赣州的风水活动时间是自882年起至937年左右止,共约55年左右,再以杨益初来赣州时,是以阴阳龙格龙坐穴,经过风水实践后,才创造符合李四光地应力的科学格龙坐穴乘生气的七十二龙。在古人非长达五六十年的风水实践,是不可能作出如此的成就。设杨益自长安逃回老家是35岁,则杨益生于847年左右,殁于937年左右,享年约九十,才是近似的事实。

诚然,杨益来到赣州后的风水实践达五十余年之久,除大部时间从事于赣州城的风水实践外,不仅是上述所列的阴阳宅。在赣南范围内,诸如位于宁都的孙中山祖先孙琍及其夫人陈氏墓,刘江东一世祖刘宗臣铁墓以及寺观--赣县最古的宝华寺等,这些都是杨益在赣南风水活动期内所建。特别是我师父李本芳所说的五马回朝墓,都经考证为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所建。……

第五节杨益与曾文辿的死

江西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载:“后师徒(指杨益与曾文辿)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指曾文辿)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900)三月初九日也”

宁都《黄陂镇志?人物篇》载:“……天复二年(902)二月底,卢光稠召见筠松,筠松带病去虔州,辞归时,卢王派专船护送,船至于都寒信峡药口坝,筠松病危……葬吾躯壳于犀牛下海处,言罢即逝。时为三月初八戌时。……。”刘江东撰《三宝经序》载:“……杨夫子讳益,字筠松……以虔州防御史卢光稠召其葬父,百日节度史加平章流行事,据虔州称卢王,因失信于王,遂赐毒酒,杨公知酒有毒,乃掩倾入杯中,走至于都药口,其毒攻入于心,遂卒葬其地”。《南安府志》和《江西通志》都说:“卒于虔,葬萼中药口”。

从上述资料,三僚《曾氏族谱?杨公仙师传略》说杨益是由三僚出游至寒信峡偶然死的,不足信。因为杨益不是定居三僚,同时他们的始祖曾文辿也没有到过三僚,而是在葛坳乡小洇,隐居黄禅寺后至石船山的。

宁都《黄陂镇志》所述:“卢王派专船护送,船至于都寒信峡药口坝,筠松病危,言罢即逝”亦属荒唐。斯时,杨益在虔州佐卢王从事风水业务,902年正值扩建赣州城。

刘江东撰《三宝经序》说是:“失信于王,遂赐毒酒,毒害致死”也不符事实。仅就杨益佐卢王风水布局扩城建设的功绩,卢王不可能赐毒酒毒害杨益。

兴国三僚《曾氏族谱?文辿公传略》载“考吾始祖文辿公……后师徒出游至韩信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后辿公与诸子徒于袁州万载县观邱山览胜,见形肖五牛饮水穴,结池心,援指谓子徒曰:“吾死葬此”时值粱之贞明丙子(916)岁也,公果腊月仙逝,诸子徒如命安葬,名其地曰“曾仙塘”后其徒于豫章复见辿公,惊其未逝,归发其冢,果空棺而始知辿公尸解。真成地仙矣……”。

上述《曾氏族谱》称曾文辿为杨益卜葬,是不符合事实,杨益是卒于937年左右,而《曾氏族谱》所载是曾文辿卒于916年,因此非曾文辿为之卜葬。另据乐平流坑上述《董氏族谱》载:“第二世司空帧墓为杨曾二人所卜”而后才能去宜春万载,这就说明曾文辿非卒于916年,而是卒于为杨益卜葬之后。否则,卜葬者当属与卢王参政的刘江东,始合逻辑。

综合上述诸多资料,可以证明江西兴国三僚的《曾氏族谱》所载《杨公仙师传略》和《曾文辿传略》都是不合逻辑,而是清代伪撰的,把杨益的面貌搞的全非。

杨益到赣州后,在石船山的授徒传术,佐助卢光稠建王府和寿量寺以及扩建赣州城,为救贫济困奔波于赣南以及江西和全国各地,如福州市尚存唐末所建的符合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的阴阳宅和寺观。

风水实践中,杨益创造了科学的七十二龙,撰写了137字的《青囊奥语》和《天玉经原著》《玉尺经原著》三部系统的风水理论经典,卒于虔葬于中药口是铁的事实,这才是杨救贫的历史真面貌。

二、新化杨氏何时迁槎溪镇

在华夏大族中,杨姓是全国十大姓氏之一,名列第六位,历来以望族著称。周康王六年戊辰岁,周武王之孙杨杼食采杨国,杨姓始以邑为姓。杨姓迄今三千余年,历传115代,,遍布神州,延伸海外,历史悠久,后裔昌盛。那么我们新化杨姓发源于哪里呢?

在新化县槎溪镇杨家边村“杨氏宗祠”二重堂门上石柱,雕刻着这样一副对联:“一派渊源来吉水;千秋功德仰南山。”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新化杨姓发源于江西省吉水县杨庄。

新化杨姓的鼻祖名叫杨惟圣,为中华杨姓始祖杨杼第70世孙,生于公元1091年正月十五,终于公元1183年正月十三,寿94岁,安葬于邵阳市东关村杨公岭。

惟圣公生于名门望族,于公元1109年中进士,时年18岁,官至广西签判,相当于现在的省委秘书长之职。惟圣公任职时正是宋、辽、西夏、金等几国群雄纷争的时代,金未兴起时,辽和西夏经常侵扰宋边境,时有大举攻宋,烧杀抢掠,刀光剑影。频繁的战争让宋朝统治者穷于应付,时战时和,软弱无能。为国苟安,每年以上百万的金银绢帛赐给辽和西夏,弄得国库空虚。惟公虽然年少得志,但他看到宋朝国室衰退,江山摇摇欲坠,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雄心壮志冷了半截,尤其是女真族建立起强大的金国,金兵南下大举攻宋,宋兵节节败退,连皇帝老子宋徽宗也吓得退了位。

此时,惟圣公对宋朝统治已经是悲观失望,他想:“自己即使有救国救民的宏愿,但职低权小,无能为力,既然上不能尽忠报国,下不能救国救民于水火,这小小官帽还戴着它有何用呢!于是他学着晋代陶渊明的作法,辞去官职,寻找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惟圣公于1125年辞官,时年34岁,从广西来到邵州(今邵阳),在邵阳市东关村杨公岭购有房产田地,准备长期居住下去,但住了一段时期,惟公感觉到杨公岭离邵阳市区太近,紧靠城边,纷扰嘈杂,这与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相差甚远,再说杨公岭这地方土地贫脊,荒草丛生,不见树木,一遇大雨,地不保水,遍地横流。藏不住水,稳不住土,长不出木,蓄不了气,不能藏风蓄气的地方,是风水败坏的不毛之地,预后不佳,惟圣公毅然要迁离杨公岭。

往哪里去好?惟圣公往邵阳西北方向的绵绵群山走去,从巨口铺插入去栗坪方向,转来转去,最后来到今隆回县高坪镇。这里有条小河,四周群山环抱,是个小小的陕长河谷平地,田土肥沃,草木茂盛,比邵阳杨公岭多了点秀气。惟公选择这里,搬来家室,居住在高坪欧莱冲。

居住不久,惟圣公虽然觉得高坪田土肥沃,僻静安宁,但四周高山紧逼,山崖凶险,气韵粗劣,不利于后代的安和亲睦,于是又迁居隆回和新化边境地巴油,两岸沃野,生长丰茂,而且民风淳朴,本是可居之地,但惟圣公觉得美中不足,巴油四周崇山峻岭,地平但狭窄,出门便见山,举步就爬坡,不能远眺,犹如身居枯井,闭塞闷气,惟公怕在此闭塞之地,子孙后代的气质全粗蛮偏狭,因此居住巴油又深感不安。

惟圣公继续寻访理想的居住地,当他从巴油来到槎溪,站在浆塘冲口,眼前展现出广阔的平川沃野,一望无际,胸襟豁然开朗,禁不住高声兴赞:“快哉,快哉!乐土,乐土!吾居也。”

槎溪河,上承千山万水,下接洋溪长河,将十里河谷平川中分开来,两岸沃野,平坦宽阔,四周远山环抱,山峰秀丽,山谷瑞气蒸蒸,草绿花红,真是洞天福地,世外桃源。

惟圣公来到这片净土,乐不可支。他还了解到,这里原是梅山瑶民居住的地方,现在绝大部分瑶民已撤到龙潭,六都寨等深山大岭去了,这里大片土地都在荒芜着,这里大力开发的有利条件。于是他把家从巴油全部搬来,甚至从邵阳、高坪、巴油三地动员了全部佃户和部分乡邻来到槎溪,进行开发工作。

惟公到槎溪,初住浆塘冲,组织佃户乡民开发槎溪河右岩这片土地,即现在的杨家边,以下是惟圣公世系图:

从以上世系图可以看出,到了惟圣公第六世,杨天继等兄弟五人都居住在杨家边。这五弟兄个个长得虎背熊腰,威武高大,武艺高强,《封神演义》中的梅山五虎就是以槐公五子为原型的。元末明初,以杨天继为首的地方武装投靠起义军朱元璋部将胡海,并与二弟杨天绶同封为“万户侯”。而与之相邻的罗洪首富地霸罗友明,在元朝政府的号召下拉起了地主武装,在抢占地盘的过程中杀死了杨家的姻亲黄峒长,从此罗杨两家结仇,在杨家边爆发了两场战争,最后以罗家战败,罗友明父子战死槎溪而结束,老二天绶公也战死,寿32岁,葬槎溪白岩山。

杨天继五弟兄,自槎溪平寇后,在槎溪共同居住了一段时期,后来人口增多,居住不下,于是各房先后往外迁徙,开始了新化杨氏有名的“五子下五溪”:

长房天继仍居槎溪;二房天绶公子孙迁上溪,居现在的水车,大同,双林等地;三房天绋公迁曲溪,居现在的北渡、新渡、云溪等地,四房天绿公迁辇溪,居县城、花山、北塔、游家等地;五房天纟鬼公迁坪溪,居桑梓、冷水江等地。从此,杨氏子孙在新化这块古老的土地繁衍生息,综上所述,新化杨姓的开基地是槎溪杨家边。

三、杨公风水走马断是什么意思

《杨公走马断》风水手稿,在清朝时由河南光州(潢川县)民间风水师杨文灿编著。为民间风水秘术,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断地快洁简单,准确性高,到墓地亲视一下周边环境,就可铁口直断某门人旺,某门人绝,某门人伤残,伤残某部位,寿命高低,出文出武,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等等。所以《杨公走马断》一书名震天下,被风水界人视为万金难买的天书。

《杨公走马断》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主要是杨公风水理论,论龙篇、论穴篇、论砂篇,论水篇,论向篇,简单的说就是龙水分四局,十二起长生,消砂纳水立向分金之术。

中卷是作者在杨公奕头派风水基础上,经过实践总结出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坟地出的。什么样的坟地出什么样的人。他把所验证的墓地绘成图,每幅图批注一句或几句断语判定吉凶,简单易懂,学者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下卷是修地与破地之术,修地主要是堪与发现某地还算吉壤,但有局部不合吉局。如路箭,水射,尖煞等,人力可为的情况下可以裁补修造,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破地主要惩治恶徒而设的。暂不多提此事,因恶人自有天征,风水师学此多管闲事也。

《杨公走马断》最精髓的东西就是口诀,口诀简练,断事准确性高.另外它与其它风水理论的不同点是它用三个八卦断地,其它风水理论是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断地。而《杨公走马断》讲究一墓一太极一八卦,所以又产生一个灵动的活八卦,通过三卦综合断地。

根据坟墓朝向另立一太极八卦,通过坟墓周围环境八方之高低、砂、水,路等直断人丁,伤残,富贵贫贱等,奇准天疑。该书理论认为人的尸骨在墓穴内四肢并拢呈仰眠状,而散发出来的灵气则是两臂向左右平行伸展开,两腿也是向左右叉开状,根据尸骨散发出来灵气的形状,遭到四面八方近距离的道路,水沟,建筑,地势高低等影响,来断人丁,伤残,富贵贫贱等十分准确。如断盲人:“坟前怀抱棍瞎子不用问。”意思是说坟前有一条道直冲坟向,此墓主的后人肯定出瞎子。如断驼背之人:“坟前后如锣锅主出驼背之人”.如断穷人:“坟前水簸箕后人穷到底”,如断上吊自杀之人:“坟后一条绳主出悬梁上吊之人,”意思是说一条直水沟直通坟后,横水沟不算。“白虎头上一根绳主出悬梁上吊人”,意思是坟右虎砂被路冲断.“五虎群羊真绝地也”,“金鼎玉栏杆必定出高官”等断地绝句,每到墓地断地时一语惊人。所以用《杨公走马断》风水学断地的传人在民间留下很多传奇故事。

《杨公走马断》风水绝学数百年从不外传,由于《杨公走马断》作者对门规要求极严,要求每代只传一人。此书只有传人掌管,就亲兄弟也难看上一眼,为什么杨文灿对传人要求那么严格呢。他在风水手稿中这样写道“风水绝学乃是天机,不可轻传,不可轻泄,违天意泄者多招天谴。历来风水大师有几人大富大贵,有几人人丁兴旺,风水鼻祖郭璞一番良言被反贼杀害,风水宗师我祖杨公被自私贪心的狗官用药酒毒死药口山。风水易学大师刘伯温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八百年后知五百载,最后还是招到明朝宰相胡维庸的慢性毒药害死,可惜连自己长子的性命也搭了进去。很多风水师不是贫穷就是无后。”所以杨文灿劝告自己的子孙后代不需过多的人去学风水,每代只一人足矣。每代传人也是为自家宗族服务的。多为自家宗族选择平安地葬亲,很少为别人选地葬亲,恐违反天意,多招报应。所以杨氏后人很少触及此学,多以别的职业为生.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解放,不再固守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多人都不相信天报应之说了,才发展到三四人学习本门风水。现在能完全掌握《杨公走马断》风水绝技的有两人,被民间誉为“透地双侠”,就是民间风水师“透地大侠杨克廷”.“透地二侠杨建麟”师兄弟二人。此兄弟二人已打破祖训择徒授艺,要把杨氏风水绝学发扬光大。

四、第7集 杨氏荣耀

杨世安(公元1470年—公元1554年),湖北省麻城孝感市金竹林湾人。1526年(又说1493年)入川,是杨姓在川的第一代祖。生有四子,长福周、次福才、三福凯、四福泰。

杨世安自幼忠孝传家,耕读继世。1493年考取进士,先后任知县、知州,1526年特授宝宁府知府,官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后升授朝议大夫。辅佐明政几十年,清正廉明,深得朝野民心。1546年告老退隐,因政绩卓著,授以兵部尚书之衔,封地300亩。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正二品。

年已77岁的杨世安,早年曾到过邛州夹门关,对这里山青水秀的景色很是喜欢,感到这里民风淳朴,是颐养天年的绝好地方。退隐后定居在邛州夹门关泗坪上。定居后力行善事,出资修建泗坪上至夹门关场上的道路,捐出田石兴办义教。受杨世安教化,泗坪一带民众,敦诗书而说礼乐,弘诵之声达于四境。1554年杨世安谢世,享年84岁。

杨世安仙逝后,和他的妻子张氏合葬于夹门关泗坪上。墓坐西向东,冢呈长方形,条石周砌墓圈,长4.3米,宽3.7米,高1.6米。墓圈石墙上覆石檐。前墙檐左右两端做檐角上翘。墓前立碑坊,上下两层,三重檐五楼仿木结构,庑殿顶牌楼式石质建造。底边长6.8米,通高5.7米。

墓地处夹关镇鱼坝村5组,这里山不高却青松苍翠,河不宽却清水长流;春来鸟语花香,夏至婵鸣树绿,秋天满树黄金,入冬瑞雪如银。墓道处竖有一石“神道碑”,上面记着杨世安生前事迹。古代帝王或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吏,墓前建神道即墓道,谓神行之道。建石柱以为标,此石柱即为神道碑。明·胡侍在《真珠船·坟碑之制》中说:“三品以上神道碑,五品以下不铭碑,谓之墓碣”。杨世安官属三品以上,依制得立神道碑,为显之荣耀。民间有见神道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神道碑前20来米处,有一水潭,世人称之为宰官池,实属官吏坟墓前边的“风水池”。乡人常在里面担水、洗菜、淘猪草。“神道碑”几十年前遭毁。

墓长6米,宽2.6米,高1.4米,用精细砂条石围砌而成。墓顶边沿有翘角滴檐覆盖,墓容宽大、气势雄伟。墓前3米处,竖重建石刻牌坊墓碑。墓碑座上刻垂角覆巾,浮雕“卍”字纹、云纹。四重石檐,第一重由6根等长碑柱,组成5个碑面,正反共10面:正5个碑面的正中那个面,竖排阴刻楷书“明故朝议大夫杨世安、张氏墓”,款署“皇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吕月(十二月)重建”。其余4面碑刻族谱姓氏。6根等长碑柱上方,均刻戏剧人物,额檐浮雕“挂印封(蜂)侯(猴)”和花鸟等。柱上阴刻联文3副:“思保身,欲持家,须淫赌之悉绝;图光前,谋裕后,惟耕读之传家”等。第二重中间两根碑柱长,与第三重相连上面加宝顶,形成第四重,三四重共组成一个碑面、一副对联;左右两边碑柱稍短加宝顶,形成第三重两个碑面、一副对联;最靠左右的两边碑柱更短,每边跟三柱各组成两各花窗,加宝顶形成第二重,没有对联。柱上均浮雕兽头,重与重之间衔环作联板挂钩,上覆庑殿式石檐,或嵌镂空雕花,或浮雕人物故事。各层宽度逐渐缩小,顶层宝顶尖高1.2米,整体俾形成一个“山”字形,犹如一枝朝天文笔,人们给予“邛州第一枝笔”的美称。纵观碑上第雕刻,无论是“宫殿朝参图”、“人物故事”、“如意纹宝顶”,还是“二龙戏珠”、“榴花式石抱鼓”、“鹿鹤同春”、“麒麟”“凤凰”……雕刻刀法都十分细腻,栩栩如生。

墓碑坊背面上下后碑均有序、记、志等,墓前后碑共16面,是邛崃境内嵌碑最多的墓葬。清同治三年重修的杨世安墓,今保存完好,序文如下:“闻之岣嵝有碑,特表神禹鸿功。岘山有碑,发志关公骏德。若始祖杨公讳世安、张氏者。因功加于世德乘,后裔岂能不勤之乎?碑以表其功,纪其德,俾后世子孙代代不忘乎?然欲纪其功德,必先溯厥其由来。思吾祖,原本三楚人也。忠孝传家,耕读继世。系明世科第入选进士出身。但始任知县,既知州,后特授西蜀保宁府(注:即今阆中市)知府。其居官也,心可白天;爱民也,保如赤子。因老告退,解组归田,始落业于邛南马祖寺焉。祖公正位乎?外祖妣正位乎?内妇功能助祖公,妇德克配祖德,生四子,长福周、次福才、三福凯、四福泰。递传六代,逋吏部文选祖公,讳伸,夫人王氏,明世敕封父子天官,迄今传闻犹未艾也。逮至我朝(注:即清朝)以来,祖宗之遗风未堕,子孙之福泽犹存。虽分支派迁不一,而瓜瓞绵延,螽羽衍庆。所称子孙绳绳,子孙蛰蛰者,皆吾祖之有是福也。

“礼曰:报本反始,不忘其所由。今者,乐捐钱文重修墓碑,庶无忘乎祖之功欤,祖之德欤!是为序。

                        {了解更多生肖表知识请关注:www.XzyAng.cC",;)}";             后裔邦权书”

碑上的对联文字,多有教育、启迪之意,均属杨氏家族的座右铭。如:“思保身,欲持家,必须淫赌之悉绝;图光前,谋裕后,惟耕读之能勤”,“儿孙纵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等等。

碑上刻有杨世安五代裔杨守敬、六代裔杨伸,于明崇祯年间请准立父子天官坊事及天官后裔名讳,杨氏后裔分迁各地的名讳,以及进学、中举的族人姓名。

墓碑前边空坝约75平方米,空坝左右两侧和门前,有高1.2米的石料屏栏。每屏栏二米宽,由云柱相间,间中石壁正背面刻二龙戏珠精美浮雕图案。

院坝正中的八字大门,由二步石阶组成。门前左右两侧矗立石狮一对,风姿独特而高雅,气宇轩昂而生辉。墓茔全景甚为雄伟。墓茔前田连阡陌,秀景环绕。墓前平坝因年深日久,风雨侵蚀,墓碑受到损害。1991年夏,族人又捐资维修,1997年得以修复。2002年7月,经邛崃市政府批准公布为邛崃市第二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父子天官

父天官杨守敬,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44年)。得家风习染,杨守敬自幼苦读诗书。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入州学。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邛州守陈应蛟与上川南道台孙好古相与捐俸鸠工,补锲定正《鹤山全集》。作为陈应蛟的弟子,杨守敬积极参与其事。四出搜寻原本,考谬纠误,悉心订正。《鹤山全集》得以“屹然称完帙矣”。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杨守敬入京会试,得进士出身。数经转任,授吏部考功司主事,赠封承德郎,月俸十石。妻刘氏、继妻刘氏俱赠安人。

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初,68岁的杨守敬乞归致休,在时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侄子杨伸陪同下,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邛州。因父子供职吏部,请准建“父子天官坊”于邛州南街。

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杨守敬因病去世,享年75岁。据宗族记传,“出殡时有四十八具棺木出殡。”今邛崃西白鹤山大鱼村有杨守敬墓,人称天官坟、天官山。天官坟三面环山,轻松翠柏,绿树成荫。正面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坟高约1.5米,宽约2.5米,长约3.5米。坟碑造型独特,碑冠四方翘角,冠顶犹若大鹏展翅,碑前竖一对石桅杆。碑上浮雕石刻精细。今天官坟已成荒冢,仅存石桅杆一处。夹关韩坪、王水碾坡上和夹关泗坪亦有天官墓。

《直隶邛州志·嘉庆志》载:“杨守敬以子伸官、赠承德郎,吏部考工司主事。妻刘氏,继妻刘氏、俱赠安人”,“《鹤林全集一百九十卷》吴渊序云:公生平著作甚富、邛旧有镂板、岁剥蚀,予两过邛崃、索之不可得,怅然者良久。已而,州守陈君请于兵宪使者孙公,公雅嗜文学、相与捐俸鸠工补锲、且令博士弟子杨守敬辈搜寻原本、多加订正,屹然称完快矣,在此无须加叙”。

子天官杨伸(1590-1650),字引能,号蠖庵,杨世安第六代孙,1590年生于临邛夹门关“庙儿子岗下”。生父杨守鲁,生母马氏。杨伸生性聪颖,少小即能诗文。九岁时生父故去,叔父杨守敬即承担其教育之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冬,生母马氏因病离世,杨伸正式过继与叔父杨守敬。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杨伸以第一名考入州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赴省城乡试中举。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春赴京会试,中乙丑科华琪芳进士榜。《直隶邛州志·康熙志》:“天启五年乙丑科华琪芳榜:杨伸官至吏部文选司主事。”天启七年(1627年)秋,杨伸奉使恤刑江南。天启七年(1627年)底,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初,陪同年高致休的叔父杨守敬返邛州。崇祯八年(1635年)返京履任。崇祯十二年(1639年)冬,因叔父杨守敬年老体衰,于是辞官返家照顾老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父亲杨守敬老病去世。杨伸厚葬其父。

《西蜀杨世安族谱》载:明朝崇祯第二年(公元1629年)冬天,后金军队围攻北京。杨伸向负责京城防卫的大臣徐光启建议,用石炮防御,并推荐善用石炮的族人教习守城军士操持石炮。徐光启采纳,便在京城的城墙上安置石炮八百余架,增强了防御力量,得到朝廷的嘉奖。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清兵攻锦州,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攻陷南阳。杨伸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夫人和儿子从邛州奔赴南京,参与救亡图存,组织抗清志士仁人固守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夏,杨伸辗转东去南京参与救亡图存。此后,形势江河日下,一度投身南明抗清斗争的杨伸最终隐居江南。于清顺治七年(1650)去世,享年60岁。墓葬何处、规制如何,无查考。今在江南、邛崃、蒲江、名山、加拿大等地都有杨伸的后裔。

关于杨伸隐居江南的事,杨氏后裔都在传说《杨天官皇宫殿前扫地遭流放》的故事:有一天,他进皇宫晋见皇帝,却碰见皇帝正和他嫂嫂乱来,就想劝皇帝。当面劝呢,又怕惹祸,不劝呢,又怕事情传出去坏了皇帝的名声。他想了好久,想出了一个劝皇帝的方法,拿了一把很大的扫把在殿前扫地。皇帝看见了,就问他:“哎呀,杨爱卿,哪个叫你扫地下啊?就是要扫吗,也该用小点的扫把嘛!你这扫把又大又重,咋好扫呢?”

他说:“扫把大了,我就抱扫嘛!”他把“抱扫”二字说得特重。皇帝一听这话怪怪的,明显是话中有话,这不明明是在说我“抱嫂”吗?皇帝越想越气,暗暗骂道:“龟儿子东西,竟敢讲我的转转话,看我不收拾你才怪!”

事隔不久的一天晚上,皇帝遣心腹太监去找他,说有急事传他。他换了官服,慌慌茫茫地朝着皇宫赶,却在一转弯处撞倒了一个人。那人倒在地上惊呼呐喊,他忙把那人扶起来,见是皇帝的妃子,心中不免骇怕。果真,那妃子去找皇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皇上呀,你要为我作主,在这皇宫里都有人敢欺侮我,叫我以后咋见人啊!”

皇帝大吼:“是哪个大胆的奴才,敢在皇宫里作乱,快给我拿下!”

早就等在一边的卫士,便将他捆绑起来。他心知自己吃了哑巴亏,却无可奈何。第二天早朝,皇帝把他的罪过向文武大臣讲后,下令要处死他。大臣们纷纷给他讲好话,皇帝高矮还是都要处死他。经过几个回合,皇帝老官儿才松口改成“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要把他发配流放到边远地方。

他灵机一动说:“陛下,臣罪该万死,看在我多年伺候陛下的情分上,要流放就把我放到别的地方去,千万不要把我流放到四川,那里的蚊虫虼蚤虱子太多。除四川外,无论流放到哪里我都愿去!”

皇帝想:“哼,你说四川蚊虫虼蚤虱子多,不愿回去,我就偏要把流放到哪里去,让你去活受罪!”立即下旨,“杨伸削职为民,流放蜀地。”

一番巧言,杨伸便回到四川老家。传说杨伸回邛州时,全城一派“佳节号长春”的景象。他形孤影单,在瑞雪飘落之中步入一家小店,讨过便餐,店主便向他索要饭钱。杨伸身无分文,无奈便求店主要来笔墨,向壁题呤:“人家有年我无年、饿死天官杨状元、有朝一日时运转、天天顿顿如过年”,这首诗在民间流传甚广。

杨伸回邛州后,放开心思,游历名山大川,为民众百姓做好事善事。曾两度捐资扩修杨姓家庙马祖寺,扶持家乡社学;捐资修建州城东外五里的御虹桥和州城东外十里的天官桥。

杨伸好雅游、喜诗文,在家乡及宦游之地多有留迹。著有《剑阁芳华集》;善书法,其擘窠大字遒劲多姿,为西禅寺题桥联:“上天下地惟有佛,白水青林总让僧”;为大邑县斜源镇飞凤山题记:“载酒踏花沙,江折入古岩,横览万山,惊叫欲绝,藉禅床听一夜瀑布而去”;为镇江塔撰写《碑记》;在鹤林寺山洞内题写“滴露研珠”;在磐陀寺题刻“趺石”、“咏壑”;在寨沟书“须弥伯仲”、“铁关”;在芦沟题“寒绿仙关”;在州西20里石壁大书“活雪”;在州东20里延福寺题联:“潭声梵语,七宝化成”;在名山蒙顶山智矩寺前崖石书写“旷览”等。这些墨宝题刻与风景名胜相互辉映。

杨守敬、杨伸叔侄二人,在家乡,乐善好施,做了不少有益于民众的事,今邛崃的“天官牌坊”、“钟鼓楼”、“天官桥”、“天官小学”皆因“父子天官”倡办而得名;同在吏部主事十多年,因清政廉明,口碑甚好;辅助朝廷,功绩显赫,同时受皇帝嘉奖;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初,陪同年高致休的叔父杨守敬返邛州。乡人请旨上书,同时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天官”,在临邛南街立“父子天官”坊,彰其功德。世人称为“天官父子杨状元”。清康熙、嘉庆《直隶邛州志》并载:“父子天官坊:明吏部文选司郞中杨伸立,在正南街。”俗称“天官牌坊”,在南街当南岳街口,表体风化,横额“父子天官”四字,系民国时期天主堂神甫高学海补书。

“父子天官”坊,由红砂石砌成。四柱三门,高大雄伟,坊额书见方50厘米的擘窠大字:“父子天官”。父子天官坊,在临邛古城众多的兴贤坊、育才坊、檽星坊、义路礼门坊、柱史文宗坊、贞节坊、节孝坊、进士坊、两世清卿坊、崇正书院坊……中,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或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看,在临邛文脉积淀中都具有一定的分量。

在今文脉巷78、80号地段,原是明代吏部文造司郎中(又曰主事、主簿)杨伸的私宅。当时“杨天官府邸”周围住户稀少,多为田坝,“杨天官府邸”占地面积较大,院中建有花园,园内有活水池,地理风水极佳,是“一脉灌三池”的中池。府邸被人叫着“天官花园”或“杨伸花园”,该地被人叫着“花园坝”。明末张献忠屠蜀时,因杨伸系明廷旧臣,为避其嫌,携夫人王氏及三子孝南,徙居南京。其长子孝先、次子孝卓则留居故里。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