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颐和园风水,颐和园风水分析(颐和园 风水)

今天给各位分享论颐和园风水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颐和园风水分析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一、颐和园中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哪

颐和园,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汇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的精髓,是“绝版的皇家园林”。

有人说她是风月无边的园林;

有人说她是营造山水的绝唱;

还有人说她是一位倾国倾世的美人;

她兼有诗、画、风水、儒、释、道等多重因素,259年前乾隆的一次大手笔,造就了这个绝版的颐和园。那么,你知道乾隆是如何精心设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吗?

中国吉祥文化往往通过一种图案来表达心中的祈福追求。而当今,如果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大多到过颐和园的知道颐和园的人则几乎没人知道这暗含“福寿”图案的园林规划布局。

颐和园的风水布局暗示了什么?我们能从中能够感受到什么样的中国吉祥文化呢?让我们从《绝版颐和园》说起吧。(以下文字节选自《绝版颐和园》撰文/李明新岳飏摄影/姚天新等)

很多人说,乾隆因为一生6次南巡,酷恋江南景色,尤其对杭州西湖格外钟情,因此在他所经营的园林中,均不遗余力地追求再现江南山水风景和园林艺术之美。此话不假,譬如在圆明园中,乾隆就先后兴建模仿西湖小有天园、龙井、花神庙等名胜景点,甚至还把园中另外九处景点也按照西湖十景来一一命名,凑成十景之全数。那么在清漪园中有多少江南景色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清漪园的大体形貌吧。清漪园为北山(万寿山)南湖(昆明湖),西面是西山诸峰。但是,万寿山的山体比较低矮,也不够延展;昆明湖的水面大致为东南斜向的狭长形状,山与水的关系有些疏离。怎么改造呢?乾隆下旨将湖山整治工程与治水工程相结合。正如前文所述,首先将湖面向东、向北大大扩展,一直抵达万寿山的南坡;然后将挖出来的土方堆在山的东半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的形状。结果是湖面更加辽阔,山更壮伟。

然后,他在湖面西侧增添了一道几乎与西湖苏堤一模一样的西堤,也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这样昆明湖就和杭州西湖一样,变成了有内外几层的“重湖”了。还有人说,考虑到杭州西湖中有几个大小不同的岛屿成为重要的点缀,清漪园在挖湖堆山的同时,也特意在水面上保留了三个大岛和两个小岛。这些说法也许都没有错。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模仿江南,对乾隆的理解就显得浅白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湖中仙岛:昆明湖中象征着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的岛屿是乾隆皇帝按照道家希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特别设计建造的。如果把长堤比作项链,那么这三座岛就像是三颗散落的宝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发出璀璨的光芒。它们刚好分别坐落在西堤划分出的三个大小不等的湖面的中心位置,彼此遥相呼应。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有些人以为传统风水是迷信、无稽之谈,其实,传统风水是一门通过特殊方式对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因素进行研究的学问,它的本质是强调美——一种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这种美是自然的、和谐的、柔秀的、令人愉悦的。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可以说,这种思想既是中国园林文化之大极,也是中国文化之要义。而乾隆深谙此道。当疏浚昆明湖的工程完成以后,乾隆登临万寿山之巅,看到眼前辽阔的湖面和远处的西山,他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二百五十多年后,也有一个人像乾隆一样登临万寿山之巅,俯瞰四周的美景。只不过他并不是去布局亭台楼阁,而是去证实一个传说——颐和园的风水特点:福山寿海。当北京西城区作家协会的成员之一的陆元,站在佛香阁前面时,他觉得有些遗憾,因为眼前昆明湖和万寿山的轮廓看不出寿桃和蝙蝠的形状,也就无从证实乾隆是否有意将“福寿”之意体现在园林设计中。

如果视角更高一点,是否就能看出来呢?陆元马上找到自己的老朋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夔中羽,请他找一张颐和园的遥感图片。拿到遥感图时,陆元多少有些激动,他清晰地看到占据了画面五分之四的昆明湖外轮廓就像一个桃子,西堤像是桃子的中缝,昆明湖的入水口像是这个桃子的蒂一样,而出水口就像桃子上歪着的尖儿。

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呈拱形,就是蝙蝠的头部,两翼伸展就像是蝙蝠的翅膀。陆元甚至还从图中找到了蝙蝠的两个小爪子,即两翼各有的伸出水面的亭子——对鸥坊和鱼藻轩。

湖中仙岛:昆明湖中象征着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的岛屿是乾隆皇帝按照道家希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特别设计建造的。如果把长堤比作项链,那么这三座岛就像是三颗散落的宝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发出璀璨的光芒。它们刚好分别坐落在西堤划分出的三个大小不等的湖面的中心位置,彼此遥相呼应。

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翻遍几乎所有与颐和园有关的典籍资料,王道成也没能找到相关的印证。不过他认为,这也可能不是巧合,因为颐和园里有很多这种题材的雕刻,比如有扇门上的图案是5只蝙蝠围绕着1个寿桃,寓意五福捧寿。陆元在经过不断调查后,也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巧合,他的论据有两点:其一,乾隆疏浚昆明湖时,它的形状和大小根本不受当时地理环境的限制,理论上说,可以挖成任意一种形状,所以不排除有意挖成寿桃型,并将湖泥堆砌成蝙蝠状,以迎合整个园子祝寿的主题;其二,乾隆期间,把福寿这种吉祥的寓意体现在园林艺术造型和建筑形式里面,有很多实例,比如圆明园方外观建筑遗址前方,就有两个石块砌成的寿桃形水池。

除了陆元,还有很多人热衷于解读颐和园地貌的秘密,比如有人觉得颐和园的山行水系更像一幅太极图,昆明湖和万寿山分别组成了太极图中的S形的阴阳两部分。如果说这种猜测多少有些臆想的成分,那么昆明湖上3座仙岛的设置,则无疑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自秦汉宫苑中模仿海上三山而形成的“一池三山”形制,始终是历代皇家园林中山水布局的主要样式,颐和园中有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3座鸟屿,分别象征了神话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

不过王道成指出,与园中少量体现的道教、儒家意味相比,祝寿礼佛才是这个园子的主题。在《万寿山清漪园记》里,乾隆对三山五园的功能有详细的划分:畅春园用来侍奉母亲,圆明园用于处理朝政,一水相连的清漪园和静明园是在工作之余放松的场所——散志澄怀。而清漪园中大面积分布的宗教建筑,使祀神礼佛也成为其重要功能之一。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景观需要,更是一种政治需要。

这一观点同样也得到了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王鸿雁的认可,她曾专门研究了清漪园的宗教建筑,在对各殿堂的神佛进行粗略统计后发现,园内佛像多达15000余尊,而神像只有35尊,这悬殊的数字含义明显:就其宗教性质而论,清漪园建筑体现出以佛教建筑为主的典型特征。这些佛教主体建筑又以特殊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中轴线上,并次第抬升,有大报恩延寿寺、慈福楼、罗汉堂、宝云阁、转轮藏、后大庙、云会寺、善现寺等大大小小8座佛寺,此外周边还分布着昙花阁等其他佛教建筑。

乾隆以祝寿来报恩,自己也笃信佛教。当时,园内佛寺的活动相当多,万寿山上香火缭绕。乾隆十八年(1753),佛香阁工程尚未完工,乾隆帝便在浴佛节前往大报恩延寿寺礼佛。大报恩延寿寺建成后,即使在新春佳节热闹之际,乾隆帝也会偷闲前往礼佛。在佛教的节日,乾隆帝更是不会忘记大报恩延寿寺的佛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佛诞日,乾隆前往大报恩延寿寺瞻礼后,还特地赋诗一首,重申了自己为母建寺祝寿的意图——“慈寿希如山样崇”。

1860年,清漪园被毁后,光绪十二年(1886)在废墟上重建。但当时清王朝国力日衰,已拿不出大批的款项进行园林建设,修复清漪园尚且是挪用海军经费秘密开工,所以更谈不上对三山五园的全部修复了。于是重修的颐和园势必要承担起原来多座皇家园林所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处理朝政、奉养太后和散志澄怀等,而这些功能对于光绪而言,处理朝政和奉养太后当然要比散志澄怀重要的多。所以,『推荐更多十二星座配对 常识请关注:Www.Moxz.cC,】光绪重修的颐和园,实际上已经成为帝后理政、居住、游览、庆典和外交的政治活动场所,成了紫禁城外的第二个权力中心,不再是乾隆极力营造的理想天国,也不再是一座仅供散志澄怀、祀神礼佛的行宫。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建筑“佛香阁”在清漪园时究竟有几层,还引发过不小的争论。有人说这座建筑原本修了9层,但英法联军侵占颐和园时,被炮弹打掉了6层,仅剩3层;也有人说,9层的塔和佛香阁是两个建筑,同时存在。不过这个历史的谜团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被王道成解开了。

由于要重新编写《颐和园》导览的小册子,王道成及耿刘同、叶捷春组成了一个三人写作小组,四处去查找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这其中就包括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清朝样式房图纸。王道成在这堆从未被人研究过的资料里,发现了一张贴着两个黄签的图纸,正是3层的佛香阁。其中一个黄签上写着“恭呈慈览”,另一个写着“依旧式重建”。“这两个纸条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说明这个图是样式房设计好之后,要送给慈禧审查的。另外‘依旧式重建’这五个字,恰好说明被焚之前的佛香阁是3层。”王道成说。

可是为什么会有9层说存在呢?难道是空穴来风吗?王道成开始在史料中寻找证据。他发现,史料记载乾隆当时确实想要仿照杭州六和塔,在万寿山顶盖一个9层的延寿塔,但施工到第8层时,乾隆却突然下令全部拆掉,改建成3层的佛香阁。什么原因让乾隆不惜成本突然做出这样的改变呢?王道成认为应该不是简单的工程事故,依照乾隆的处事习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肯定要处罚有关官员,但这次却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后来乾隆的一首御制诗,给了王道成提示,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乾隆南巡回来后,为了给他母亲祝寿,要在清漪园修一个9层的延寿塔,并在大西天仿照南京的大报恩寺修一个报恩塔,两者遥相呼应。但是就在延寿塔即将竣工的时候,报恩塔出现火灾,同时延寿塔也出现了严重坍塌的现象,乾隆认为这两件事情绝非偶然,而是上天在向他提出警告,因此立刻下令缩小了两座建筑物的规格,于是就有了由“塔”变“阁”的史实。姚天新从摄影构图的角度,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他认为乾隆是在盖好第8层后,忽然发现9层的塔在万寿山之巅稍显突兀,在艺术上吹毛求疵的乾隆断然决定拆掉,而选择改建较矮的佛香阁。

二、颐和园选址有什么特色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时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从明代造园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拟。……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址是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风水理论厌宅“卜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风水思想影响最深,最能体现风水理论的环境景观要求。如山林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槛逗几番花信,门弯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村庄地:“古之乐田园者,居于田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濠,挑堤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芸。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者四,包卑无论,载竹相宜。”郊野地:“郊野择地,致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之版筑,构拟习池。开荒欲引长流,摘景全留杂树。……月阴清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两三间曲尽春藏,一二处堪为暑避。”可见,这三种园林地的选址都讲究利用天然环境,山环水绕,幽曲有情,能体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园林景观的特点,这正同中国风水思想所极力追求的理想环境相一致。《园冶》书“相地”的许多方法源自于风水理论的“相地”方法,如“卜筑”、“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开池垒山”以及“依乎平冈曲坞”(近似于风水地中的马蹄形凹地)等。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在进行园林选址(相地)时都以风水思想为指导。清乾隆时曾在圆明园内作画的法国传教士韩国英(P?Pierre Martial)记载了当时一位造园哲匠刘舟关于园林选址意象的叙述:“他们首先追求的是空气新鲜,朝向良好,土地肥沃;浅冈长阜,平板深壑,澄湖急湍,都要搭配得好;他们希望北面有一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则清晰地显示了风水的美学思想。清代档案记载,世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建筑世家样式雷,每有宫苑、陵寝等设计规划,都要与钦派风水官员同赴实地相度风水,还要绘制专门的风水地势画样。清代北京著名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等大型皇家园林,显然是以风水思想作为选址(相地)机理的。类似例子在私家园林的建造中不胜枚举,因为私家园林大都是园、宅一体,私家园林选址受风水思想的支配实属当然。由上所见,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三、颐和园的风水评价

颐和园在古代是尊贵的象征,颐和园也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皇家原理,在古代是只有皇室家族才可以进入的。现如今,颐和园是北京注明的景区之一。那么从建筑风水角度上来看颐和园,颐和园的风水评价如何?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的整体布局设计,完全符合风水学理论,是完美利用风水理论设计建造的经典代表建筑之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一下中国风水学的精妙。主体建筑背靠万寿山,面对昆明湖,完全符合“背山面水”的风水原理,每个分体建筑也都体现了风水学的精华,非常讲究!

颐和园东宫门,是整个园区的正门,大门向东,因为“紫气东来”,为迎接东方的和煦祥瑞之气,因此将大门开向东方。大门两旁各有一个狮子雕塑,此为风水镇物,镇宅之用。

这是颐和园正门里面的第二道门,称作“中门”,我们从中门看到的房屋,原名“勤政殿”,后改称“仁寿殿”,是皇上办公的场所,中门与仁寿殿屋门之间有一块大石,这是风水学中的“玄关”,为了阻挡门与门之间的煞气。

置于中门与仁寿殿屋门之间的大石,这是风水学中的“玄关”,为了阻挡门与门之间的煞气。

麒麟雕塑,位于玄关大石与仁寿殿屋门之间,是为了防止邪佞之气进入宅内,也是镇宅之物。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四、颐和园有什么传说故事

1、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

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颐和园里的耕织图也遭到毁灭性破坏,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题的“耕织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被划出了颐和园大墙之外,成为生产与生活混杂的大杂院。

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复建设,突出了“耕”与“织”的景题寓意。这里景色优美,如仙境一般,已对外开放。

2、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

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3、话说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原本有一个三层高的阁楼建筑叫做望蟾阁。而在北面万寿山上也有一个很高的阁楼建筑叫做佛香阁,正好形成南北对应。但是望蟾阁后来变矮了,这事怎么一回事呢?

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园子,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阿里衮大臣一心想讨好乾隆,在湖广当差的他想到湖广地区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黄鹤楼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钱,在湖北购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样子做了一个仿品。

做成了以后,运到南湖岛上再组装。这就是后来的望蟾阁。由于当时工匠们没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筑沉降,为此乾隆皇帝还责罚一批相关人等。

后来到嘉庆皇帝当政,当他看到倾斜的望蟾阁,于是下令拆毁重建,由过去三层改建成了一层。但是1860年的时候涵虚堂也被英法联军烧了,烧了以后,慈禧重建的时候,便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原样重建涵虚堂。

4、慈禧建颐和园时,她想学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下手谕: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她起初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赶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

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头一只呢?至今还在昆明湖底下呐!

5、万寿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个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间,石翁遗失了,但翁山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着。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