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维是人类为了获得交际、互信、保持友谊和关系等许多目的而常常采用的一种口号和行为。“恭维”在某些场合中可以是对方对与自己存在互动关系(劳动、学习、休闲、商务等)的任何一种行为、习性等所表达的赞扬、钦佩和感谢。阿谀,即以过分卑躬屈节的方式奉承别人,是恭维行为中的一种极端表现。实际上,许多人在某些场合下会使用这种方式来取悦别人,以期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人们通常很难拒绝一番卑躬屈膝的奉承。
无论你在哪个行业工作,劳动条件苦不苦,每个人的心里总有这样一个刺——奉承的话不够多,赞美的语言不够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阿谀奉承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很大的心理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阿谀奉承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源于自身的需要。自尊心是个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自我价值的感觉。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一个周期性的自我评价过程。当觉得自己的价值下降,自尊心受到挫折时,就会想方设法恢复自尊感。此时,阿谀奉承行为就会很常见。
第二,源于目的和目标。如前所述,阿谀奉承行为一般是为了得到什么,如赞扬、关注、赞赏、好感等等。因此,当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他就会考虑阿谀奉承这个方法。
第三,源自社会环境。在某些群体中,阿谀奉承是一种社会习惯,几乎成为了一种道德行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表现出阿谀奉承的行为,将被视为不尊重别人。因此,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主动采取阿谀奉承的行为。
正如一些人认为,阿谀奉承是一种道德行为准则,而非虚伪和矫饰。阿谀奉承表现了一种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赏识他人和爱护他人的做法。尽管这种想法无法避免人们抱怨讨厌阿谀奉承的现象,但它也经常反映了社会的文化、风格和习惯。
然而,阿谀奉承存在不良后果。一个人过度依赖阿谀奉承,可能不会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中得到原则性的指导和正确的帮助;他可能会减弱他的自我认知能力,降低自我改进的机会;他可能会过度感性、不切实际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从而陷入一种迷惑、顺从和模式化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模式中。因此,作为恭维行为的一种方式,阿谀奉承应该有明确的分寸和宽容。
在恭维与奉承之间的界限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诚实”。恭维是对别人一种真诚的肯定,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有益的人际互动行为。而阿谀奉承则是在同样的目的下表现出的非正义的、虚伪的、以讨好对方为主的人际行为。在与他人交流时要爱惜用词,秉持一定的纪律,并坚格做到诚实,避免成功的构想。